稿费也曾10万+
真没想到,今生还能收到稿费。
堂弟曾戏谑地说,这都是托爷爷们的福。我当时有点懵圈,又想了想爷爷们的名字,还真是不得了。
【资料图】
我有三个爷爷,爷爷排行第二,名曰文章,大爷爷名曰文存,三爷爷名曰文选。由是观之,托爷爷们的福真乃千真万确,无点滴虚假成分。
人生第一次收到稿费,是在2006年。那是《姑苏晚报》给邮寄到学校的,40元的取费单。悲夫!这单的名字写的是荷年荷月。自然是没有取出来的。
从那后,为了能取到点滴稿费的可能,即使博客平台也一律实名制了。投稿的时候,更不能怠慢,实名畅通无阻,免去了太多的麻烦。
不过,也有插曲。比如,还收到过一次署名王传涛的稿费单。原来那时候我们的评论刊发报纸同版,编辑一不留神,把名字给混淆了。
报纸的稿费太低了,一般情况下,千字文的话也就几十块。记忆中收到过的最低为5元,来自三亚的一家报纸。最高也就是270元,来自香港《大公报》。
自然,央媒还是能保证100元的。诸如《人民日报》《光明日报》《法制日报》等等。地方报纸就不能保证了。能给稿费就算是良心媒体,不给稿费也拿它们没办法。
为何稿费标准如此低?保持着改革开放时的水平。根本在于不准产生这样一批能靠稿费衣食无忧的群体。这样的群体意识高涨,最是社会不稳定因素。
于是就产生了诸如君子固穷等词汇,文人也被标注上穷酸的身份标签。好像是说,文人就活该穷。一旦你说自己是个文人,更耻于谈稿费了。
那时,就做着这款黄粱美梦。写着文,收着稿费。爱咋滴就咋滴吧!梦固然美丽,可终究是梦。至今,也没有实现这个梦。应该算是梦碎了吧!
在纸媒的黄金时代里,每每有刊发之稿,总喜形于色,但每逢收到微不足道的稿费,又觉得白白浪费了辰光。去干点别的不好嘛?比如搬砖。也能赚到跟稿费相当的钱。
纸媒很快就被新媒体打得溃不成军。慢慢地,我也不投纸媒了。于是,在网评文字里开始跋涉。
那时,各地都有自己的主流网站。齐鲁网,四川在线,东南网,南方网,千龙网,可谓不一而足。
每家网站都有大量评论需求。由编辑负责发布素材,在QQ群里进行分发和收稿。基本上每篇100,但都是主旋律,也算如鱼得水,得心应手。
2015年还因写文去了趟北京。那刻,曾觉得这类网评每天写四五篇不成问题,每月岂不是过万了?
的确,也曾抵达过。后来,就轮到文明评论的黄金时代了。可惜,正规的评论已经被抛诸脑后。
有段忘乎所以的日子,是在写文明评论的日子。那几年,稿费真是到了10万加。总想着,这样的日子要是能持续,该多好啊!居安思危,说明我有先见之明。文明评论迅速就式微了。
靠自媒体赚稿费的日子,最牛的不过是企鹅号,扣除个税,还能过万。悲剧的是,这样的日子也没能坚持多久就歇菜了。我常想,自媒体者,太虚了。即使赚了,也觉得心虚,不那么实在感。
我想,这种实在感,就像今天的短视频差不多,一样的虚,一样的泡沫,一样的找不到北。
从前,总觉得谈稿费很矫情。本来没有多少,还谈个鸡毛掸子?如今,稿费是个硬通货。完全可以大胆地谈,多少就是多少,这并不是件丢人的事。
余生不长了,不知道还有没有机会过上靠稿费度日的快意生活。